央视网|中国网络电视台|网站地图 |
客服设为首页 |
发布时间:2013年12月31日 13:21 | 进入复兴论坛 | 来源:央视网
![]() |
邵大箴 |
邵大箴,1934年生,江苏镇江人。1960年毕业于俄国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,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美术学硏究所所长,中国美协理事、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,《美术研究》主编,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院长。
著有《现代派美术浅议》(河北美术出版社,1982)、《传统美术与现代派》(四川美术出版社,1983)、《欧洲绘画简史》(与奚静之合著,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,1987)、《西方现代美术思潮》(四川美术出版社,1990)、《雾里看花•当代中国美术问题》(广西美术出版社,1999)、《西方现代雕塑十讲》(广西美术出版社,2002)、《艺术格调•邵大箴论艺术》(山东美术出版社,2002)、《古代希腊罗马美术史》(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4)、《欧洲绘画史》(与奚静之合著,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,2009)等、《美术,穿越中西》(北京社科名家文库,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9)。译著有《论古代美术》(德•温克尔曼著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1989)等。多年来在《人民日报》、《光明日报》、《文艺报》、《中国文化报》、《文艺研究》、《美术》、《美术研究》、《美术观察》、《世界美术》等报刊上发表有关中国当代美术和西方美术的评论文章,曾多次在国内外参加和主持有关当代艺术问题的学术研讨会和讲学。
1999年,获俄罗斯联邦政府文化部颁发的“普希金奖状”。
2002年,因主编与参加撰写的《图式与精神》一书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。
2007年,获中国文联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基金理事会“造型艺术成就奖”。
2009年,以《外国美术史》教材获北京市优秀教材一等奖;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。
2011年,获第六届“艺术中国,2011”终身成就奖。
大美,品格与气象——序“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优秀作品展”
由中央电视台主办、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学术主持、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协办的“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”划出了圆满的句号。它的成果见诸于一个出色的作品展。入选作品题材内容和形式风格多样,显示出当代中国雕塑艺术人材辈出和活跃的学术气氛,尤其是获奖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和鲜明的民族气派,展现出大美的品格与气象。
雕塑是空间的立体艺术,它是用各种硬质或软质材料塑造形体结构,反映人对大千世界美的认知和探究。与其他艺术一样,雕塑以情动人,雕塑家必须在形体塑造中倾注自己的感情,表达他对客观世界的真切感受;而作品中传达的感情又以其文化意味,对大众的思想和心灵产生作用。好的雕塑作品除了应该有好的题材外,还要有相应的形式语言,即构思的巧妙、形象的真实和生动,材料质地的美,以及雕刻手法的独特,等等。优秀的雕塑家首先是一位有艺术功力的“手艺人”,有经过反复磨练获得的娴熟的手工技巧,这是雕刻家不可或缺的基本功。但仅有技艺还不能成为艺术家,手工技艺与“道”即精神、思想的结合才能成为艺术创造。虽然技艺中已经含有“道”的成分,但艺术家要由技艺的层次进入道的境界,还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,对人生和艺术有深刻的体悟。我们高兴地看到,雕塑大赛优秀作品展的作者是既有艺术功力,又有艺术修养,重视表达人文精神和观念的艺术家。他们在当前国内外纷纭复杂的艺术思潮中有清晰的分辩能力,不走忽视精神品格、技艺至上的道路,也与流行的抛弃传统技艺、漠视形式语言的观念主义分道扬镳。一切艺术离不开观念的表达,但观念只有承载在形式语言中才不失为艺术的观念,才有感人的力量,否则便是空洞的概念。还有,近三十多年来,装置艺术对传统雕塑形成巨大冲击,其积极作用是拓展了雕塑艺术的边界,其负面影响则是使一些青年雕塑家误认为传统雕塑已是明日黄花,装置可以替代雕塑。前一段时间,雕塑领域内出现用实物直接陈列,或用零星实物配置作为雕塑创作的倾向一度泛滥,这种背离雕塑艺术创作原理的做法,在这次雕塑大赛参展的作品中销声匿迹。参展的一些装置性的作品,把装置元素和雕塑艺术有机融合,别有新意。
雕塑作品大多陈列在人们经常出入的场所,这一展示特点使其具有天然的“强迫”人们接受和欣赏的成分,也就是说不论观众是否愿意欣赏,只要路过一瞥,便收入眼帘,产生一些直接的感情反应。因此,雕塑作品的精神内涵特别重要,要关注予人第一眼的观赏效果,又要耐人驻足品赏,有整体感,有精妙的细节。此外,雕塑在环境中的装饰作用也不可忽视。当然,不同题材内容和不同体量的作品为有偏重,大型的人物雕塑更要注意精神内涵,小型的作品的主要是美化环境,起装饰作用。但不论哪种类型的创作,都要有纯正品格和正大气象,都要有大美和内美的境界。
衷心祝贺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取得丰硕成果,期待中央电视台这一权威的传播媒介与专业雕塑艺术机构协作,继续举办这类活动,使其成为激励我国雕塑创作走向更加繁荣的新的推动力!